武场锣鼓在舞台上的作用
戏曲打击乐——武场锣鼓,是先辈们通过无数次的推敲和提炼才得出比较丰富而全面的一种组合的乐种。由于它通过丰富的节奏变化和乐器的不同组合来表达内容,因此,在民族音乐中它是一种特殊的非常重要的任何乐器都代替不了的乐种。尤其在戏曲舞台上,它根据需要来变换组合,用锣鼓点子来制造各种舞台气氛,表现种种舞台意境,对表达舞台上人物的种种内心和个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时空转换作用
戏曲在体现行军、打仗等情节,要表示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空转换时,采用戏曲程式虚拟手法,用武场锣鼓配合龙套在舞台走一圆场以示到了另一场景。如:《三讨荆州》一剧,黄忠曰:……今奉将令埋伏公安,将士们!有!打道公安。武场锣鼓演奏[风入松]表示已领人马埋伏公安去了。又如:《大破天门阵》一剧,焦光普白:待我紧行几步,放起火来,[水底鱼]把焦从这一地送到了草料场。从以上两例使观众在视觉上能够理解剧中人物所表演的情景。
二、烘托渲染剧情作用
在戏曲舞台表演中人物一些喜、怒、哀、乐的表演借助武场锣鼓的烘托渲染,把戏剧效果推向高潮。
例一:《白兔记》一剧,三娘产子咬脐,被哥嫂抢下,抛入鱼池幸被杜老救起来送还三娘,三娘重见儿子,悲愤欲绝时撕心裂肺地呼叫,咬胶……儿啊!在这段表演里武场锣鼓采用一个[双叫头],把李三娘重见儿子的心情生动地刻画下来,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起到烘托渲染剧情气氛的作用。
例二:《战荡》一剧,张飞杀败周瑜,夺下周的盔缨,武场锣鼓运用[冲头]、[炮头]、[笑钞]、[花两槌]一系列锣经把张飞取得胜利的得意之情,很生动表现出来。
三、规范演员身段、节奏作用
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戏曲及任何一个艺术形式也同样离不开这个准则。戏曲中的群体及武打场面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调度和规范,不然就杂乱无章,全无美感,不能成为艺术,而谁来统一指挥而规范动作一致,这一任务就落在武场锣鼓身上。
例:《访白炮》一剧,尉迟恭带两个军士,月夜访袍,在尉唱词“哪顾得山遥路远崎岖道”提示下,武场锣鼓用[长槌]、[夹长槌]、[大溜子]、[马腿]等不同节奏的锣经表示行路、爬山、过桥、马蹄打滑的情景,演员必须在这段锣经的规范下把这一系列动作一致完成,演示出月夜行路的艰险,以体现尉迟恭求贤若渴之情,如演员没有这套锣经程式规范,各自为政就没有了艺术的美感,达不到戏剧欣赏效果。
四、表现人物的内在语言、心理作用。
在舞台表演中无需累述或演唱表演而又要加以体现则就由武场锣鼓来省略表现。
例一:《凤仪亭》曹操观看书信。曹曰:待老夫一观,武场锣鼓采用[急三枪]演奏表示曹观书以获内容,无需直白在舞台表现。
例二:《大破天门阵》报子白:穆桂英前来破阵!肖天估闻之乃着布置,但一一告述比较多余,而用锣经[四更静]替代语言发布命令,既使观众明了又能体现舞台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
五、唱腔、音乐节奏起收作用
戏曲演出虽没有独立的指挥带领乐队演奏,好在我们前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摸索出由鼓板代任指挥这一宝贵经验。经过几百年的演奏直至现在已成为一个定式。所以,不容置疑,武场锣鼓就起着这方面的作用,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一:起吹领奏
例二:[导板头]起奏自由节奏唱腔的导板。
[摆五槌]领奏 4/4节奏的慢板及2/4节奏的原板。
[凤点头]领奏1/4节奏的垛子及摇板。
[吐三槌]领奏自由节奏的散板。
演唱速度由鼓板起示的风头决定快慢。而文武均按鼓板起示的不同鼓点演奏不同节奏的曲例。
六、替代效果作用
在舞台演出中有一些剧情需要的特定效果,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难以表现,但在前辈们创造下以武场锣鼓替代自然声响及特定效果,这已成为戏曲界基本统一的模式。
举例说明:更鼓
一声鼓 一下锣 表示一更
二声鼓 二下锣 表示二更
三声鼓 三下锣 表示三更
四声鼓 二下锣 表示四更
五声鼓 三下锣 表示五更
升堂鼓 三声豉 表示升堂
退堂鼓 四声豉 一下锣 表示退堂
还有点名鼓、行刑鼓,包括风声、雨声、摔东西、打人、跌跤均由武场锣鼓替代表现。
武场锣鼓演奏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瑰丽而珍贵的音乐遗产,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种类,特有的性能和绝妙动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不断挖掘、创新、发展,使之流传百世,永放光彩。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