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实施STS教育的实践
邓华,本科学历,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共产党员,中学一级教师。2012年12月做了题为“细胞的分化”区级生物公开课,2013年在宝坻区第一中学第五届骨干教师优质课大赛中《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一课被评为一等奖。2013年4月在全国首届和谐杯“七说说课”大赛中被评为高中生物学科组一等奖。2013年,《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课在全国中小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TS教育是指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主张在人类生活的背景中教学生学科学的一种教学构想,主张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首次把STS教育明确列入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明我国STS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物课堂的现状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为了应试的需要,远离生活,远离实践,远离社会,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相去甚远。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无疑会给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改变课堂现状、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意义。我的做法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现STS教育持续性
把课堂作为STS教育的主阵地,一是改革课程设置,在调整原有课程的同时,开发新型的STS综合课,增设各种选修课、微型课,举办专题讲座。二是在原有课程中进行渗透,增加科技含量,加大科技素质培养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STS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研究和编制与此配套的教育系列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STS教育既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又要适当渗透生物高科技方面的内容。教师要立足教科书,在充分挖掘和运用教科书中情感教育因素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设计合理、主次分明的教学过程,把STS教育与教科书总的情感教学要求和谐地结合起来。如,在讲“基因工程应用”时,我们讲到了基因治疗,让学生了解目前已有的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看看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让患者免去频繁注射胰岛素的复杂程序。其实,很多学生愿意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性,使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讲述“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增强STS教育的可操作性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学段是必修课程,有具体的操作流程,这恰恰为STS教育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而STS教育又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在STS教育思想下,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科学世界以及人文世界。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的感受以及社会生活实际的调查了解,体验另类学习的轻松愉快;通过对科技在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环境方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来之不易,体验成功之后的甜蜜与喜悦;通过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思维习惯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加深了对STS的认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建构了知识。
三、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增强STS教育的实效性
科技活动能够把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能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还可使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身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挥,使不同天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新课标十分强调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去调查、考察、观测、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探讨当前生物科学发展的热门话题。讨论此类问题,并对社会问题作出决策,在辩论及决策中可使学生们了解科学技术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从而树立任何的科学技术必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这也是STS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通过对“克隆技术”利弊的辩论可以使学生既认识到克隆技术在繁育优良性状的家畜、治疗人类遗传病、抢救濒危动物等方面将起到的巨大作用,又认识到如果此技术使用不当,很可能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伦理道德等方面起到的破坏作用。如何找到减少此项技术的负效应的对策,使此项技术得以完善推广,将是摆在科学家甚至于他们这一代人面前的课题。
四、以现代多种媒体技术为手段,增强STS教育的趣味性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在教学内容上扩大了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实现了空间、时间的突破,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利用多媒体是实施STS教育中必要的手段,如在讲到“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时,利用教学录像片向学生介绍生殖的种类,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等繁殖花卉、果树的技术在农业及林业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观点。同时结合本节教学选取了一段约两分钟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录像片,向学生介绍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这项新技术在花卉、果树的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物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及取得的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使他们领悟到学到的知识不仅要记住、掌握,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服务全社会。还使他们懂得,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有的技术还需要更新,这就需要再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变革新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韩大勇)
上一篇:农村生物教育现状及分析
下一篇: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