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网络化学习
摘 要:大学网络化学习具有高端化、自由度更大、资源更丰富等特征,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于普及大学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正,以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有效推进大学网络化学习,必须保证优良的硬件设施,同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争当网络化学习的主人;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驾驭网络化教学的能力。大学网络化学习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注意趋利避害。
关键词:大学网络化学习 传统学习 学习革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126-02
信息革命不仅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掀起了新一轮教学的革命,也为网络化学习提供了载体,引发了学习革命。网络化教学与网络化学习二者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关系,所以,网络化教学勃兴之时,也正是网络化学习兴起之时。在网络化学习初现端倪之时,国内学界就以网络化学习的普遍性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跟踪研究,成果卓著,但是对大学网络化学习却研究甚少。大学网络化学习作为矛盾的特殊性,对其展开研究不仅能丰富网络化学习的普遍性,而且有利于探索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习形式。本文以大学网络化学习为研究对象,在厘清其涵义及特征的基础之上,分析大学网络化学习的必要性,探索推进大学网络化学习的途径和需要规避的问题,以期为在实践上发展我国大学网络化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1 大学网络化学习的含义及特征
大学网络化学习(University E-learning),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并非旨在替代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为大学生提供另一种与网络化时代同步的学习方式。具体看来,可将大学网络化学习的特征归纳为:
1.1 学习形式高端化
大学网络化学习相比于其他的网络化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学习形式的高端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易于接受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二是作为教授主体的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学识和网络化教学水平;三是作为学习场所的大学校园,计算机配置优良,网络顺畅。在上述三因素的推动下,使大学网络化学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容易开展地有声有色,而成为其他网络化学习的典范。
1.2 学习自由度更大
传统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相对严格的要求。但是,网络化学习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受教育的地点不一定在大学的教室内,也可以在宿舍、家里、交通工具上等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受教育的时间不一定非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来确定网络化学习的时间。所以,只要有网络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学习。时空的不受限制,使得学习更加自由,这种自由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追求的一种自由形式,而且不受压迫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3 学习个性化更强
学习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学习的自由性上,即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安排学习时间,而不受时空约束,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学习的内容、方法、节奏等方面。例如,传统学习条件下,在学习内容上,学生是没有自主性的,而是由教师来决定,学习进度也掌握在教师手中。网络化学习则适应了大学生张扬个性的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程度、学习策略等自身因素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放慢或加快网络课程,辅助以搜索引擎帮助查询模糊知识点,直到吸收、掌握课程为止。所以,“网络化学习的核心特征是个性化自主学习”[1]。
1.4 学习资源更丰富
传统学习条件下,学习的资源主要是教材,局限性不仅体现在携带和查阅不方便,而且内容也不尽丰富。正是受此限制,传统的学习场所大都仅限于学校、图书馆等场所。在网络化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诸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课件等各种学习资源,网络就像一本百科全书,里面有你想查找的各方面的学习材料。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是十分重要的,而网络化学习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又前沿的学习资源。
2 大学网络化学习的必要性和意义
每一次学习革命的掀起都不会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大学网络化学习亦是如此。它既是信息革命的产物,又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所以,大学网络化学习呼之欲出。
2.1 大学网络化学习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20世纪下半叶,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推进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其与教育的镶嵌程度也不断提高,最终催生出网络化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
2.2 大学网络化学习有利于普及大学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甚至普及高等教育,进而整体提高国民素质一直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课题。
2.3 大学网络化学习有利于教育公平正义
当前,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已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实现教育公平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网络化学习不失为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2.4 大学网络化学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网络化学习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网络化学习有利于大学生及时掌握学术前沿。第二,大学网络化学习有利于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第三,大学网络化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推进大学网络化学习的举措
大学网络化学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现实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的推进大学网络化学习就成为需要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网络化学习的推进需要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同时也要注意抓关键点,对于大学网络化学习来说,关键的因素有三个:硬件水平、学生和教师。因此,这三者就成为大学网络化学习的途径所在。
3.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大学网络化学习奠定物质基础
大学网络化学习所必需的硬件设施主要有:较高性能的电脑、流畅的网络、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首先,电脑是大学网络化学习最重要的载体,是大学网络化学习的终端,大学生只有配备适当性能的电脑数才能满足听课、答疑、作业和复习等的需要;其次,网络的畅通是大学网络化学习的必要条件。
3.2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争当网络化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网络化教学的主导,学生是网络化学习的主人。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学习方式因难以应对琳琅满目的信息而暴露出其不足。作为信息化时代产物的网络化学习则是应对信息大爆炸的利器,它既能及时、迅速、准确、不受空间限制地获取所需信息,过滤掉不必要信息。对于传统学习,许多学生有习惯思维,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一方面,要通过开设计算机、网络化技术等课程,提高学生操控网络化学习硬件的本领。中学时代,不同的学校在电脑普及、教育等方面是存在差距的,良莠不齐。所以,对刚步入大学的新生进行必要的信息化教育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网络化学习相比于传统学习的一大优势就是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互动,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在互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3.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驾驭网络化教学的能力
网络化教学与网络化学习是一体两面,网络化学习的效果取决于网络化教学的水平,所以,有效推进网络化学习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教师网络化教学的水平。网络化教学是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方面讲,教师居于网络化教学的主导地位。培训意识和操控电脑的技巧主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所以,在推进网络化教学中,首先不能忽视的人的因素就是教师。教师渊博的学识是关键,因为这是信息源所在。但是,也离不开必要的培训:一是要培训教师树立网络化教学的理念;二是要紧跟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网络化教学;三是要培养教师熟练制作网络课件的能力。
4 大学网络化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学网络化学习也不例外。大学网络化学习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培养质量,实现教育公正等;另一方面则存在学生与教师情感交流减少,容易诱使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偏离学习目标等问题。为了趋利避害,必须厘清网络化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4.1 防止偏离学习目标
大学网络化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网络流畅,但是对于自制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可以利用网络快速地查阅学习资料,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为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对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网络化学习很容易沦为“大学网络化游戏”、“大学网络化影院”、“大学网络化肥皂剧”等,这严重背离网络化学习的初衷。鉴于此,一方面高校要教育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网络化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网络化学习的监督。
4.2 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学习方式,避免过度移植
网络化学习和传统学习方式,二者在同为学习方式方面有其共性,所以,有互通的地方。但是二者毕竟不同,网络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传统学习方式则是前信息时代的产物,但是网络化学习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学习方式,而是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网络化学习应取长补短,吸取传统学习合适宜的元素,摒弃其与信息化时代相背的因素,防止照搬,保证网络化学习的特色。
4.3 不断充实网络学习资源,保证网络资源的质量与数量
网络化学习的对象就是网络资源,没有丰富的网络资源,网络化学习就是无源之水。然而当前,各种信息资源充斥网络,真假难分,给网络化学习制造了障碍,容易将网络化学习引向歧途,严重影响着网络化学习的实效。因此,不仅要保证网络学习资源的数量,更要注重质的提高,适时更新学习资源,确保网络资源这本“百科全书”的准确性。
4.4 借鉴国外成熟的网络化学习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网络化学习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是网络化学习的发起者,在网络化学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借鉴不等于全盘西化。在学习国外网络化学习的运作的同时,也应注意内化,结合本国国情,诸如我国学生特殊的思维模式、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等,将西方网络化学习模式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上,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网络化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 樊泽恒.有效开展网络化学习的“五自”原则[J].江苏高教,2004(3):94.
上一篇:数字化学习系统架构研究